据“今日俄罗斯”通讯社援引消息人士透露,沉寂多年的俄罗斯“纳希莫夫海军上将”号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,计划在今年8月至9月间重返海面进行测试。目前,这艘庞然大物正在北方造船厂进行最后的出海准备,包括全面检查各类系统、部件和设备,确保其在海试中能够顺利完成对远程导弹、防空体系、航空设施、救援设备及全套舰载武器的检验。只有顺利通过这些环节,它才会重新悬挂海军旗,正式回到俄海军的战斗序列。
“纳希莫夫海军上将”号原名“加里宁”号,是苏联冷战时期打造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之一,1988年服役,满载排水量高达2.6万吨,是当今除航母外体量最大的水面作战舰艇。它的设计目标明确——在远洋正面抗衡美国航母战斗群。舰上集成了几乎所有海上作战武器:20枚P-700“花岗岩”重型反舰导弹、96枚S-300F远程防空导弹、40枚“黄蜂-M”近程防空导弹、反潜鱼雷和火箭弹,以及可搭载3架卡-27反潜直升机。如此庞大的火力储备,让它在当时被西方视作“战列巡洋舰”级别的威胁。
在动力方面,该舰采用核反应堆与蒸汽锅炉组合推进,最高航速可达32节,续航力几乎不受限制,可以在全球范围自由部署。这些特点让它在冷战时期具备了极强的战略威慑能力。
然而,这样的“钢铁怪兽”并未持续驰骋海洋。1997年,“纳希莫夫”号因反应堆出现故障而退出现役。虽然1999年曾启动过维修,但直到2013年才真正进入现代化改造阶段。
按照最初计划,俄方准备投入500亿卢布(约合当时8.5亿美元),在保留舰体与核动力装置的前提下,几乎更换全部武器、雷达与电子系统。然而原定3年的工期最终拖了12年,耗资也飙升至2000亿卢布(约20亿美元)。这背后不仅折射出俄罗斯造船业在冷战后的衰退,也反映了俄海军预算的长期捉襟见肘。
上世纪90年代,中国海军的主力仍是“现代”级驱逐舰与少量052型驱逐舰,排水量仅五六千吨,火力和雷达性能与基洛夫级相距甚远。彼时,基洛夫级的吨位、核动力和156枚导弹的火力配置令人侧目,尤其是射程远、威力大的P-700“花岗岩”,堪称能令航母重伤的“杀手锏”。它搭载的S-300F防空系统和多层反潜体系在当时也属顶尖,再加上核动力的无限续航,几乎是远洋作战的理想化平台。
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,中国海军已不再需要仰望这种冷战巨舰。055型万吨驱逐舰的出现,代表着中国水面舰艇设计与综合作战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。
与“纳希莫夫”号相比,055在多个方面都体现出跨代差距。
隐身与外形:055采用流线型舰体、倾斜外板及隐身涂层,雷达反射面积显著小于外形笨重、上层建筑复杂的基洛夫级,在现代探测体系面前更难被锁定。
雷达与电子系统:055搭载的新一代四面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综合射频系统,探测距离可超过400公里,具备强大的多目标跟踪和抗干扰能力。而“纳希莫夫”号即便经过升级,其雷达与火控体系仍延续冷战时代的设计思路,系统集成度和信息处理速度与055差距明显。
武器配置与通用性:改装后的“纳希莫夫”号配备80单元3S14垂直发射系统,可发射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导弹、“口径”巡航导弹及“玛瑙”超音速反舰导弹,但不支持防空导弹,因此需要额外安装其他垂发系统来兼容防空任务。相比之下,055的112单元冷热共架通用垂发,可同时装填海红旗-9B防空导弹、鹰击-18A反舰导弹、远程巡航导弹、“鱼-8”反潜导弹以及高超音速武器,一套系统就能覆盖全任务谱,更为高效简洁。
防空与指挥能力:055凭借海红旗-9B、HQ-10近防导弹及高集成作战系统,能够有效应对密集饱和攻击,并与编队内其他舰艇实时共享战场信息。而“纳希莫夫”号虽然换装了9M96系列防空导弹与“铠甲-M”近防系统,但受限于老旧火控架构,其多目标拦截与信息化作战能力不及055。
当年中国对基洛夫级的向往,既是对高吨位核动力舰的憧憬,也是对强大火力与全球部署能力的渴望。但时代变化之快,让这种冷战巨舰在今天更多成为一种象征——象征着一个曾经的强权时代。
如今的中国海军,凭借055型驱逐舰这样的代表作,已在多领域实现对冷战遗产型舰艇的超越,不仅在火力配置和电子化水平上领先,还能以现代造舰体系确保批量化建造与快速部署。对比“纳希莫夫”号这样历经十余年才得以改装出海的老舰,055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从“追赶者”转变为世界先进水面舰艇的“引领者”。
东南配资-东南配资官网-专业股票配资论坛-配资资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